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看红河州新时代改革开放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4-07-23 20:10:33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保持农业农村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红河州农业农村改革从始至终坚持以广大农民为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州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以来,红河州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让“三农”政策体系趋于完备,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顺畅,农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是红河州在农业农村改革过程中始终牢牢坚守的“三条底线”。红河州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2023年,红河州严格排查整改耕地流出问题,抓实“大棚房”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的排查整治,耕地流出整改、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等工作都名列前茅,成为全省同类工作的佼佼者。
在此基础上,我州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了许多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2023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4.9亿元,居全省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2元,同比增长7.8%。全州1758个经营主体带动21.7万户94.31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增收。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611元、增长14.6%,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水平。泸西县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促增收的做法编入全省促进脱贫人口增收10个典型案例。
农业农村发展,广大农民是主体。改革必须依靠农民,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个地区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州委、州政府格外的重视深化农村改革各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措施,让农民在“三农”工作中的参与度逐渐提升,以农民、村集体、合作社为重要主体的典型模式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建水“巧媳妇金剪刀”劳务品牌成功打响、蒙自“622”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成为农业发展的获益者、弥勒小河边村“三产融合”助农增收模式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小额信贷助力脱贫群众“造血”增收
这些典型经验的关键,就是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让企业、农民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促进产业增效、主体壮大、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是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2022年起,红河州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努力,全州培育出13500多户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760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些市场主体的带领下,全州农民发挥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主力军作用,发展壮大“10+1”重点产业,水果、禽蛋、蔬菜、花卉、畜禽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实现了质的提升,开远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蒙自市西北勒乡、石屏县龙朋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023年,全州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00亿元。
不仅如此,红河州在全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指引下,累计建成设施蔬菜47.5万亩、花卉高端智能温室150万平方米、设施蓝莓4.9万亩、标准化养殖场1895个、渔业陆基圆池686个,农业设施装备基础不断夯实。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天同食品(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弥勒市金锣生猪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泸西县年产2万吨休闲食品精深加工、元阳县“一条鱼”产业链等精深加工项目先后落地,全州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2.33∶1。
同时,有条件的村寨还积极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目前,8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条精品线路列入农业农村部“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景点线路推介。
如今的红河,农民财产权益更充分,农村集体经济更有活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更符合时代需要,广大农民干劲更足更具活力,共同在更加适宜的生产经营模式引领下,谱写着红河农业农村发展新篇章。(王美红)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