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8) 全域织锦绣 整治焕新生——株洲市醴陵市东富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5-05-11 18:07:50

  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修复的“湖湘经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故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即日起,“湖南自然资源”推出【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专栏,专题推介系列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东富镇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东部,地处湘赣边门户。为破解土地利用效率低、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态环境脆弱、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等发展难题,东富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设立农用地开发奖励带动群众参与,申请政策性金融贷款3.7亿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074公顷,开发耕地后备资源100公顷,增减挂钩建设72公顷,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41公顷,开展小微湿地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工程,推进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ECO质量显著改善,美丽乡村更加生态宜居。

  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挖掘特色风貌和亮点项目,组织编制完善《醴陵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醴陵市东富镇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和各村村庄规划,构建东富镇“一心两轴两带六区”产业总体结构,形成城乡发展融合轴和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轴,确保实施项目均有规划依据,实施内容紧密衔接,为打造集“株洲远郊红色旅游目的地”“湘赣边乡村文旅休闲大极圈”“醴陵山水健康生活特色村”提供发展蓝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醴陵市明确对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费用实行分类管理,耕地开发项目指标向镇村奖补2000元/亩,鼓励开展农用地开发。除配套项目资金外,额外安排部分资金作为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奖补措施,奖补标准为水田2.5万元/亩,旱地指标2万元/亩,林地1万元/亩,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居住,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增强土地市场价值,将集体用地转变为经营性用地,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提升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激发镇村和群众参与积极性。

  为解决启动资金筹集难问题,项目采用融资+“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F+EPC)模式,专门引入了醴陵市国源乡村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资金筹措机构,申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低息融资贷款3.7亿元,已投放3.6亿元用于先期建设,为项目实施及运作提供资金保障。采用专款专用模式,加强资金分类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用挪用专项资金,提高资金运行质量和使用效率。

  通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项目的土地利用现状、规划数据、项目实施前后对比数据等各类数据成果,同时利用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方法,实时获取项目区域的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300余次,直观展示项目实施的动态变化,发现18条疑似问题线索全部及时整改到位。建立项目台账,对项目从论证、立项、规划、实施、竣工到后期管护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并明确责任人,定期开展项目检查,结合遥感影像和现场核查情况做全面评估,对滞后或异常的情况做预警,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全省粮食储备基地,强化冷链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稻田+”生态农业基地(稻虾养殖、稻田青蛙泥鳅养殖基地)、水稻—油菜轮作区、生鲜蔬菜仓储基地和瓜蒌子生产基地等8大农业产业类型,培育农产品特色“拳头品牌”。

  推动生态文旅产业融合。结合醴陵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建设湘赣红•东富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筹集建设资金6000万元,开发东富镇小洞塘水库花湖谷生态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集休闲、康养、旅游、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

  探索庭院经济新业态。依托村级合作社和本地乡村振兴合作示范企业,通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村集体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多主体联结模式,示范创建“三小三园”(即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带动453户农户参与,盘活闲置土地约300亩,推动村民将农家庭院的“方寸地”打造成“增收园”。

  抓牢“三位一体”,实现“根基稳”。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提升耕地连片集中程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条件。适应现代农业和规模化经营要求,近年来双季早稻种植培养面积4260亩,双季晚稻种植培养面积3443亩,早稻机插机抛任务面积完成比例居全市第一,扛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有序推进耕地“山上”换“山下”,针对性解决农业空间错配问题,构建“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抓细环境整治,实现“乡村美”。推进生态修复,坚持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修复重金属轻微污染耕地 41.02公顷,疏通大型堵塞或不能够满足需求沟渠水系14.8公里,将幸福屋场、文旅产业周边的山塘整治为小微湿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开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实施村容村貌美化绿化工程,推动“美醴乡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完善基础设施,拓宽提质村级道路10.13公里,村主干道全部实现沥青铺设和绿化亮化,建设了东富村东富寺幸福屋场。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产业旺”。逐步扩大了东富产业园容量,腾地超210亩,拆迁房屋166栋,吸纳旗滨玻璃、中建材碲化镉、中盐红四方、中原思蓝德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地,形成了玻璃、电力电瓷电器、高新材料产业园三大“园中园”,年产值上百亿元。围绕东富寺红色主线引进市场主体,筹划建设“产学研游”项目,全面建成游客中心、文化长廊、国防教育基地、“百蔬园”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户外露营基地等,东富景区创建3A级景区,每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

  巩固利益联结,实现“百姓富”。东富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创“水稻+”生态种养模式,“雷雨蛙”牌生态有机大米全年产销突破10万斤。建设“稻虾种养”基地面积达2000亩,年产小龙虾约15万公斤,带动约40户村民增收。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并与株洲旗滨玻璃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打造旗滨玻璃蔬菜供应基地。将西林村打造成“中国油茶重点示范基地”“湖南省十大油茶高产示范基地、研学基地”,吸纳村民灵活就业20余人,年产值稳定在50万元以上。引进湖南中陶公司日用瓷生产基地、郑州株洲商会梅花鹿生态养殖园项目落户东富村,为产业振兴、村民共富装上了新引擎。(案例推荐单位:醴陵市自然资源局)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