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大地文化
微信矩阵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⑨ 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地整治修复案例——从“工矿废弃地”到“农田生态系统”的绿色转型

来源:m6米乐娱乐    发布时间:2025-07-26 17:29:47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地整治修复。

  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地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项目所在地大石窝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汉白玉最为著名。故宫、颐和园等国内外知名建筑所用的石材均取自该处,大石窝镇也因此被称为“汉白玉的故乡”。

  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房山区自2017年起相继关闭了大石窝镇70余家汉白玉矿,高庄村提前4年主动注销了汉白玉采矿证。矿山关停后,房山区对废弃矿山进行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针对有条件复垦为耕地的废弃矿山,优先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充分挖掘补充耕地后备潜力,保障耕地数量、质量及功能。大石窝镇土地整治项目就是房山区为着力建设西南部生态屏障而实施的将“工矿废弃地”整治为“农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项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房山分局组织开展规划设计、验收等工作,自2019年4月开工,2020年5月取得新增耕地验收批复,共历时13个月。

  汉白玉开采加工等资源型产业是大石窝镇经济稳步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修复前,项目区及周边植被覆盖率较低,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仅2.59%,基岩,水土流失严重。长期露天开采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周边泉水干涸。周边遍布巨大的矿坑、光秃的废石山,景观破坏严重。

  项目总投资1222万元,均为政府投资。历时13个月完成规划设计全部工程内容,项目总规模230亩,产出新增耕地200亩,全部为8等水浇地。通过项目实施,昔日的废弃矿山变成了金色麦田。项目实施不仅提升了生态产品数量,在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房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将大石窝镇定位为石经石作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名镇、农业种植观光小镇。房山区在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以上位规划为统领,围绕“农业种植观光小镇”功能定位,统筹区域内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接续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区域农业水、土、光、热本底特色,打造集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

  为推进新项目高效实施,房山区出台专项政策,明确各单位职责划分,确立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机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房山分局全面统筹项目推进及行政审批事项。区财政局负责筹措项目资金。区属平台公司(北京市房山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承担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属地乡镇负责地上物清理、协调进场、解决民扰等工作。各部门职责划分清晰,形成合力,促进项目高效实施,提升生态价值实现时效性。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项目实施后实施主体与属地乡镇签订资产移交管护协议,确保项目各项工程、配套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

  结合大石窝镇高庄村矿山废弃地原有地形地貌、坡度、植被情况,以及周边土壤、水源、道路、种植传统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科学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将原来的工矿废弃地改造成布置合理、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显著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开展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改良矿山废弃地土壤,改善地形地貌,共完成客土回填5.23万立方米、土地平整2.53万立方米。通过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将矿山废弃地布置成为具备耕种条件的梯田,共修筑浆砌石田坎5994米,干砌石田坎3726米。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共铺设输水管道5557米,配套潜水泵1台,修建阀门井2眼,为农田灌溉提供保障。整修3米宽水泥路面生产路1075米、4米宽水泥路面田间道354米,优化农田布局,为农业生产提供通行条件。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完成了对地形地貌、土壤、灌排设施等的整治、改良和配套,将原工矿废弃地整治成8等水浇地,显著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房山区制定专项政策,探索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土地整治项目由房山区财政全额投资,通过实施土地整治产出耕地指标,将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与实施土地整治相结合。建筑设计企业按每亩50万元的标准缴纳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新增耕地指标及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由区政府统筹管理。其中20万元以新增耕地奖励费的形式拨付土地整治项目属地村、镇,由项目属地乡镇政府、村集体统筹分配,是项目所产生生态产品价值的体现。政策也鼓励村、镇将新增耕地奖励费用于后续生态修复、环境整改治理等专项支出,促进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性。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剩余部分中的15万元用于偿还区财政投资建设成本,另外15万元纳入区财政资金,用于统筹后续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本。

  房山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适宜性,通过土地整治等工程措施,将废弃矿山复垦为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减少了低效的建设占用,增加了生态空间和生态产品。其中大石窝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及田间道路工程,对地形地貌、土壤、灌排设施等开展整治、改良和配套,将原工矿废弃地整治成8等水浇地,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200亩,增加灌溉面积203亩,节水灌溉面积203亩,机耕面积203亩。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大多数都用在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生态产品价值按照种植农作物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两部分测算。实施后种植农作物年产值为37.94万元,较实施前增加37.66万元。经过专业计算统计,每平方米耕地(农田)生态服务价值量131.42元,项目实施后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1749.73 万元,较实施前增加1722.75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共增加1760.41万元。

  大石窝镇土地整治项目将原来的工矿废弃地改造成布置合理、高效的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垦殖率由2.59%提升至86.88%,植被覆盖率由2.59%提升至86.88%,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与周边2021年实施的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村石英砂岩矿四厂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形成联动,显著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生态价值规模效益。目前,项目周边因开采汉白玉挖断的泉脉已恢复,昔日的矿坑已成为水质优良的天然湖泊“翡翠湖”。当地停产多年的“御塘贡米”也恢复种植,碧蓝的湖景与项目建成后种植的金色麦田交相辉映,麦香稻香在夏秋两季交替萦绕,农田ECO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通过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得到非常明显提升,绿水青山为当地乡村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风景优美的翡翠湖、“御塘贡米”、金色麦田等生态产品价值外溢作用日益显现,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农家乐、露营基地、农业观光园等新产业应运而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大石窝镇土地整治项目有机结合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工矿废弃地利用等专项工作,在属地乡镇完成地表矿渣清理的基础上,再利用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开展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改良,将矿山废弃地整治为农田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也推动了周边生态修复成效的显化。现阶段可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减量、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土地开发等统筹结合,加强有关政策与配套资金的整合,切实提高生态修复的成效。

  房山区制定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奖励办法,以新增耕地作为生态资源指标,以占用耕地应缴纳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这一政策工具,创造生态产品的交易需求,促成建设项目主体与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产出新增耕地的区政府之间实现生态产品交易。实现交易后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在区政府、属地乡镇、村之间统筹分配,既显化了生态产品价值,又激励了属地乡镇、村实施生态修复积极性,是以政府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积极探索。

  本内容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房山分局、政务服务中心、市规划院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Copyright © 2020 m6米乐娱乐 | 晋ICP备20000801号-3